近年來,淮北市烈山區聚焦新農人培育,通過系統化政策供給與精準化服務賦能,走出一條以“人”為核心的鄉村振興之路,書寫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答卷。
廣納賢才,筑牢人才“蓄水池”。深掘本土“好苗子”。制定以品德、知識、能力和作用發揮為核心的鄉土人才選用標準,深入基層摸排種植大戶、致富能手、能工巧匠,同步挖掘長期扎根鄉村、有思路、肯吃苦的年輕人作為后備力量重點培養。巧引返鄉“金鳳凰”。實施鄉土人才回引工程,依托老鄉會、商會、校友會等平臺,宣傳家鄉發展變化與創業政策,精準對接有返鄉意愿的潛在新農人;通過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培育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園,為年輕人留鄉提供支撐。截至目前,全區已認定農村產業帶頭人294人,其中區級43人、鎮級67人、村級184人。精建分類“儲備庫”。以村(社區)為單位建立動態人才臺賬,根據產業特點與發展需求分類標注人才優勢,形成“培育有方向、使用有依據”的儲備體系,為精準賦能奠定基礎。目前,已建立涵蓋特色種養殖、生產加工、農文旅融合等4大類的214人“新農人人才庫”。
賦能提技,夯實專業“基本功”。靶向施訓補短板。制定出臺《烈山區新農人培育工程實施方案》,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聚焦種養殖技術、電子商務、農文旅融合等方面為新農人量身定制培訓課程54期,培育農村實用人才2700余人,真正讓鄉土人才學有所用、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多元授課拓視野。成立鄉村振興人才協會,打造“發展講堂”培訓品牌,聯絡對接省內外專家、科技特派員下鄉教學,圍繞石榴、蘋果等名優特產開辦鄉村人才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5期,覆蓋新農人200余名。線上依托74個農村黨員遠教站點、烈山先鋒等平臺適時轉發農業知識技能,讓新農人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專業的農技知識。導師幫帶謀實策。堅持“老帶新”“師帶徒”“精兵帶新兵”的方式,以鎮(街道)為單位制定農戶種植、養殖等“需求清單”,遴選科技特派員62名、農技指導員49名為新農人“導師”,精準將“導師”專業特長與新農人需求進行信息配對,實現“手把手教方法、點對點解難題”。
拓界聯動,用好興業“他山石”。走出去“取真經”。立足產業特點和發展需求,分期分批組織新農人赴先發地區參觀學習、掛職鍛煉;實施“頭雁培育計劃”,遴選7名學員外出培訓,提升電子商務、倉儲物流、加工銷售等領域能力,挖掘產業振興“金點子”。引進來“解難題”。發揮屬地高校作用,與淮北師范大學共建“科技小院”,建立“高校專家+農技指導員+種糧大戶”三級推廣體系,聘請6名高校教授擔任“人才顧問”,累計開展培訓50余次,12名“土專家”“田秀才”獲評鄉村振興農藝師等專業職稱,為鄉村振興添“智”增效。搭平臺“促轉化”。發揮農業商協會作用,充分利用合肥農交會、上海農交會、綠博會、農民豐收節等機會,組織新農人參展參會,讓本地“鄉字號”“土字號”特色產品打入外地市場。拓寬電商渠道,培育“一村一電商”,通過電商平臺,將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讓本地特色農產品、土味道成為網絡上炙手可熱的香餑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