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關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
1.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57)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已成為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鮮明的品格。
(58)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在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我們黨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從那時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不斷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世所罕見的艱難險阻,推動中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跨上新臺階。黨和人民的事業在不斷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進。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隨著實踐發展,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日益顯現,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遇到的阻力越來越大,面對的暗礁、潛流、漩渦越來越多。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后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交織疊加、錯綜復雜。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中國要前進,就要全面深化改革。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別無他途。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我們黨召開了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擘畫。這次全會,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國防和軍隊改革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作出部署,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實現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凝聚了全黨全社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識和行動力量,有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新局面。
二〇一九年十月,我們黨召開了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頂層設計。這次全會,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歷史邏輯一脈相承、理論邏輯相互支撐、實踐邏輯環環相扣,系統集成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59)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從開啟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從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打響改革攻堅戰,加強改革頂層設計,敢于突進深水區,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面對新矛盾新挑戰,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著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黨和國家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動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前進道路上,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2.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
(60)全面深化改革往什么方向走,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回答好這一問題,要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兩句話是一個統一整體,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這個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兩句話都講,才是完整的、全面的。
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制度穩則國家穩。歷史經驗表明,經過長期劇烈的社會變革之后,一個政權要穩定下來,一個社會要穩定下來,必須加強制度建設,而形成比較完備的一套制度往往需要較長甚至很長的歷史時期。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
從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國社會主義實踐前半程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革。我國社會主義實踐后半程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這項工程極為宏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
新時代謀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繼續深化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斷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61)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現在,我們對市場規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不斷提高,宏觀調控體系更為健全,主客觀條件具備,應該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邁出新的步伐。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哪里有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里就需要改革;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問題突出,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就是改革的重點。創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為因素造成的有違社會公平正義的現象,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
(6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這里面最核心的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偏離了這一條,那就南轅北轍了。”
改革不是改向,變革不是變色。不實行改革開放死路一條,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也是死路一條。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改什么、怎么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必須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確保改革開放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3.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63)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兩者相輔相成,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
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性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中國在人類發展史上曾經長期處于領先地位,自古以來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以及與此相關的豐富思想。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深入思考和探索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治理中國的問題,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使當代中國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必須倍加珍惜,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發展。
(64)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主要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顯著優勢;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顯著優勢;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顯著優勢;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于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使社會始終充滿生機活力的顯著優勢;堅持德才兼備、選賢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養造就更多更優秀人才的顯著優勢;堅持黨指揮槍,確保人民軍隊絕對忠誠于黨和人民,有力保障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顯著優勢;堅持“一國兩制”,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顯著優勢;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的顯著優勢。這些顯著優勢,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據。
看一個制度好不好、優越不優越,要從政治上、大的方面去把握。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我們黨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把開拓正確道路、發展科學理論、建設有效制度有機統一起來,及時把成功的實踐經驗轉化為制度成果,使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既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個動態過程,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要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加強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切實強化制度意識,增強制度執行力,緊密結合實際推進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提高廣大干部運用制度干事創業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絕不是西方化、資本主義化。我們不排斥任何有利于中國發展進步的他國國家治理經驗,積極吸收借鑒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但絕不照抄照搬他國制度模式,絕不放棄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
朗讀者:高柳倩(淮北市傳媒中心綜合廣播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