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關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
4.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正確方法論
(65)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復雜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謀劃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要素,注重推動各項改革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同配合。
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要厘清重大改革的邏輯關系,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和領域實現改革舉措系統集成,打好改革“組合拳”,壓茬推進重要改革,做到前后呼應、銜接配套。堅持整體推進,講求整體效果,防止畸重畸輕、單兵突進、顧此失彼。整體推進不是平均用力、齊頭并進,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要注意協同,既抓改革方案協同,也抓改革落實協同,更抓改革效果協同,促進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對必須取得突破但一時還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可以試點探索、投石問路,看得很準了再推開。隨著改革不斷推進,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協調性。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的基礎上來謀劃。既要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又要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引向深入。
全面深化改革膽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穩。膽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敢于擔當,敢于迎難而上。步子要穩,就是方向一定要準,行駛一定要穩,尤其是不能犯顛覆性錯誤。搞改革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穩、沒有任何風險。只要經過充分論證和評估,是符合實際、必須做的,就要大膽地干。膽子大不是蠻干,必須堅持正確方向,穩妥審慎,三思而后行。對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要穩扎穩打,做到蹄疾而步穩。
改革發展穩定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個重要支點。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發展是解決一切經濟社會問題的關鍵。我國發展走到今天,發展和改革深度融合、高效聯動,發展前進一步就需要改革前進一步,改革不斷前進也能為發展提供強勁動力。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只有社會穩定,改革發展才能不斷推進;只有改革發展不斷推進,社會穩定才能具有堅實基礎。要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保持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66)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相伴而生。要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統一、相銜接,做到改革和法治同步推進,增強改革的穿透力。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積極發揮法治引導、推動、規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時上升為法律。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要及時修改和廢止。
5.推動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
(67)改革重在落實,也難在落實。當前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能否堅定信心、凝聚共識、攻堅克難,確保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直接決定著改革成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實,做到緊之又緊、細之又細、實之又實。
改革推進到今天,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領導干部要把抓改革作為一項重大政治責任,爭當改革促進派、實干家,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扭住關鍵、精準發力,盯著抓、反復抓,直到抓出成效。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既要帶領大家一起定好盤子、理清路子、開對方子,又要做到重要任務親自部署、關鍵環節親自把關、落實情況親自督查,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不能高高在上、凌空蹈虛,不能只掛帥不出征。要健全正向激勵體系,著力強化敢于擔當、攻堅克難的用人導向,把那些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來。
(68)遵循改革規律和特點,建立全過程、高效率、可核實的改革落實機制,實現精確改革。要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出發點,把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創新的改革、有利于提升群眾獲得感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優先抓好落實。在精準謀劃、精準實施上下足功夫,改革解決什么問題、什么時候推出、對制度建設有什么作用都要做到心中有數。掌握節奏和步驟,搞好統籌協調,使相關改革協同配套、整體推進,強化督促考核機制,建立健全改革舉措實施效果評價體系。
改革創新最大的活力蘊藏在基層和群眾中間。要尊重和發揮地方、基層、群眾的首創精神,既鼓勵創新、表揚先進,也允許試錯、寬容失敗。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了解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氣。注重加強對改革的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為順利推進改革營造良好環境。
6.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69)開放也是改革。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永遠不會關上。”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大國擔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促進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過去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這是根據中國改革發展客觀需要作出的自主選擇,有利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利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世界和平、穩定、發展。
(70)當今世界,開放融通是大勢所趨,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必經之路。歷史地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同時,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當世界經濟處于下行期的時候,全球經濟“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變小了,效率和公平等矛盾就會更加突出,經濟全球化就會遭遇更多不確定性。
近年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孤立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但世界決不會退回到相互封閉、彼此分割的狀態,開放合作仍然是歷史潮流,互利共贏依然是人心所向。大江奔騰向海,總會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擋不了大江東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經濟全球化大勢,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里假裝視而不見,或像堂吉訶德一樣揮舞長矛加以抵制,都違背了歷史規律。”我們決不能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要敢于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經風雨、見世面。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變,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的決心不會變,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的決心也不會變。
(71)新形勢下,必須樹立全球視野,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
中國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雙邊、區域和多邊合作,促進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共同營造有利于發展的國際環境,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反對保護主義,反對“筑墻設壘”、“脫鉤斷鏈”,反對單邊制裁、極限施壓。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范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后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必將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帶來更加進步和繁榮的中國和世界。
朗讀者:鄭弘揚(安徽省民政廳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處(兒童福利處)二級主任科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