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辦事柜臺到溫馨“居民會客廳”,從被動服務到主動上門,從單向管理到多元共治。近年來,淮北市烈山區對16個城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進行“家庭化”“客廳式”改造,打破服務壁壘,提升服務效能,持續激活社區治理新活力。
打破空間之“墻”,重塑社區服務新場景。精準規劃改造,對基礎設施完善、空間布局合理的社區,著重在功能優化和服務升級上下功夫,重新劃分辦事區域,實現服務“零距離”。對老舊社區,開展“撤、減、搬、移、建”,通過拆除閑置設施、整合辦公空間等方式,拓展服務陣地。統一服務標準,開展“三除”“三統”行動,拆除傳統辦事柜臺、隔斷和窗口,制定19條服務指南和操作規范,對社區工作人員開展專業培訓7期,拉近居民與辦事人員之間的距離,讓服務更貼心、更暖心。完善綜合配套,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依托,積極聯動轄區內的商鋪、企業、社會組織等,將居民會客廳打造成集便民服務、休閑娛樂、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空間,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
跨越服務之“墻”,架起黨群連心新紐帶。深化“一崗通辦”,通過“撤柜臺、增服務”,讓社區從“公事公辦”轉向“親情服務”,將原本分散的多個辦事工位精簡為1個“一崗通辦”窗口。通過“一崗通辦”改革,烈山區社區黨群服務窗口人員從96人精簡至48人,整合8個部門46項高頻事項,實現“一人通辦”全科服務。創新上門服務,將精簡下來的工作人員下沉到網格、樓棟,化身“背包客”,背著裝有學習讀本、政策宣傳頁、民情日記、迷你工具的“小背包”,為居民送上最新的政策資訊,為行動不便的老人代繳醫療費用、為忙于工作的居民代辦證件等。同時,淮北市烈山區創新幫辦代辦、延時錯時等彈性工作機制,提供“上門+預約”服務,切實解決居民“忙時沒空辦,閑時沒處辦”的現實問題。改革后,全區累計服務群眾1.3萬人次,辦事時長壓縮近半,特殊群體“一對一”服務覆蓋率達100%。
重砌治理之“墻”,激活社區自治新活力。延伸服務陣地,將居民會客廳的服務范圍和功能向廳外延伸,創新開展“紅淮集市”等特色活動,與轄區社會組織、愛心商家、志愿者等組成“愛心服務團”,為居民提供健康咨詢、家電維修、法律援助等多元化公益服務,吸引1500余名居民參與。共享陣地資源,改造后的會客廳功能豐富多元,新增閱讀區、健康角、工會驛站等10余項服務,實現從“辦事窗口”到“生活櫥窗”、從“政務大廳”到“幸福會客廳”的蝶變,推出“一杯豆漿”特色服務項目,開展“快樂周二”“健康周四”服務活動,開設書法、國畫、手指操、針灸等微課堂21期,服務老年群體900余人次。匯聚民智民力,在居民會客廳開展“書記連心日”系列活動,社區書記與居民面對面交流,鼓勵居民積極為老舊小區改造、物業服務提升等社區建設問題建言獻策,累計收集意見建議96條。建立“簡單問題當場辦結、復雜問題社區及時研判、重大事項街道協調解決”的三級訴求處置機制,形成監督整改閉環,真正實現社區治理從“為民做主”向“讓民做主”從“小區管治”向“小區善治”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