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淮北市烈山區聚焦不同黨員群體需求,創新推出“背包課堂”送學上門模式,打破傳統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發揮“背包課堂”流動性高、承載能力強的特點,實現理論傳播零距離、精準學習全覆蓋、學用賦能雙驅動。
精準選題,構建靶向供給體系。建立“需求調研—課程設計—效果反饋—優化迭代”閉環機制,通過問卷調研、座談交流等方式,精準捕捉不同黨員群體的學習需求,打造分層分類的課程供給體系。線上依托“安徽黨員大課堂”、淮北“e學習”等平臺開展“掌上教學”,確保流動黨員學習“不斷線”;線下針對老黨員行動不便的特點,社區網格員化身“背包客”,攜帶學習讀本深入礦退社區,用通俗語言傳遞政策理論;針對農村黨員生產生活實際,農技專家、致富能人深入田間地頭和黨員家中,以方言土話講解農業技術和電商知識;依托“美麗和村”省級鄉村干部實訓基地等陣地,打造“研學式”“沉浸式”“互動式”課堂32期,組織“紅色故事會”12場,推動黨員教育從“單向灌輸”向“多元體驗”轉變。
充實師資,構建精干隊伍矩陣。通過“選、育、評”三位一體機制,打造高素質“背包客”隊伍。在選拔環節,建立“特聘專家+黨政領導+黨校教師+基層干部+鄉土人才”五位一體師資庫,通過“個人自薦+組織推薦+定向邀約”多元渠道,首批吸納69名涵蓋7個領域的專業人才入庫。在培育環節,實施“理論筑基+實務強技+創新賦能”遞進培養,依托區委黨校,邀請省委黨校教授、行業領軍人才開設理論課程,強化思想引領;開發“送教下基層”實務課程,通過情景模擬、案例研討提升實操能力;建立“青藍結對”機制,3名優秀講師與本土“背包客”結對,推動知識體系更新。在管理環節,構建“送學質量+群眾滿意度+基層反饋”三維評估體系,實施動態調整,表彰優秀師資,淘汰不合格人員,有效提升“背包課堂”教學質量。
落實成效,構建精細服務閉環。創新“理論學習+實踐淬煉”雙輪驅動模式,將學習資料與政策宣傳、民情收集、便民服務相結合,打造“背包N件套”工作載體,推動黨員教育從知識傳授向能力轉化延伸。緊扣基層黨建中心工作,將“背包課堂”與重點任務協同推進,引導黨員在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一線亮身份、解難題,實現理論武裝與中心工作同頻共振。開展“敲門行動”,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創新“周二健康行”“四點半課堂”“書記連心日”等服務項目,累計解決土地糾紛、特殊群體幫扶等問題180余件,形成“群眾有需、黨員必應”的服務閉環。實行“簡單問題當場辦、復雜問題社區研、重大事項街道協調”三級訴求處置機制,形成“收集—研判—解決—反饋”監督閉環,確保“背包課堂”服務效能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