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關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保障
1.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
(72)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什么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時候就國泰民安;什么時候忽視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時候就國亂民怨。”在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把全面依法治國堅持好、貫徹好、落實好。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黨在廢除舊法統的同時,積極運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根據地法制建設的成功經驗,抓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礎。后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走過一段彎路,付出了沉重代價。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總結經驗和教訓,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推動依法治國取得重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法治的理論認識和實踐探索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來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謀劃、來推進。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頂層設計和重大部署,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九大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黨的二十大強調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進一步發揮,黨運用法治方式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顯著增強。
(7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當前,人民群眾對法治的要求越來越高,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必須堅定不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積法治之勢,促進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長期性的制度保障,確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2.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74)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可以列舉出十幾條、幾十條,但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一條。在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個根本問題上,要樹立自信、保持定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這三個方面規定和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制度屬性和前進方向。
(75)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
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體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方面。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鮮明特點。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要發揮法治對道德的保障作用,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76)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么樣的法治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實際出發,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既不能罔顧國情、超越階段,也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要突出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走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要注重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自古以來,我國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獨樹一幟的中華法系,積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出禮入刑、隆禮重法的治國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天下無訟、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德主刑輔、明德慎罰的慎刑思想,援法斷罪、罰當其罪的平等觀念,保護鰥寡孤獨、老幼婦殘的恤刑原則等,都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智慧。這些優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們傳承,從中汲取營養、擇善而用。
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不等于關起門來搞法治。對世界上的優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積極學習借鑒,有選擇地吸收和轉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但是,我們決不能照搬別國模式和做法,決不搞“全盤西化”、“全面移植”。
3.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
(77)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
我國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就必須堅持憲法確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不動搖,堅持憲法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不動搖。
我們堅持的依憲治國、依憲執政,與西方所謂的“憲政”本質上是不同的。有一些人打出“憲政”牌,目的是拿“西方憲政”框住我們,用所謂“憲政”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明確,我們堅持的依憲治國、依憲執政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而不是其他國家的憲法。要深刻認識當代中國憲法制度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長期奮斗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堅定憲法自信、增強憲法自覺,不斷提高依憲治國、依憲執政能力和水平。
(78)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都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
全面實施憲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首要任務。提高黨依憲治國、依憲執政能力,必須把憲法實施貫穿到治國理政各方面全過程。要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制度體系,堅持憲法規定、憲法原則、憲法精神全面貫徹,堅持憲法實施、憲法解釋、憲法監督系統推進,確保憲法得到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在全社會弘揚憲法精神,堅持宣傳、教育、研究共同推進,堅持知識普及、理論闡釋、觀念引導全面發力,推動憲法深入人心,走進人民群眾,推動憲法實施成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朗讀者:陳紅(宿州市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率節目主持人)。